《穿成太后只想咸鱼》(601-700)

小說目錄

第649章 這就是差距
  而且,勸出兵的幾乎都被皇帝認定爲是太后的人。
  比如,諸葛太師,朱尚書等等。
  雖然皇帝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,可一想到他們跟太后是一夥的,就不太得勁。
  總覺得若是答應了,豈不是又讓母后如了意?
  母后這般算無遺策,總是讓他毛骨悚然。
  諸葛明口若懸河,口水都說幹了,皇帝還無動於衷,心裏存了氣。
  當初,要不是太后,他怎麼可能會教導這皇帝?
  說白了,這資質,他一千個,一萬個看不上。
  爲了鬥氣,居然置江山社稷於不顧。
  跟太后比差遠了。
  太后就算去了皇國寺,也從未讓他們做什麼對雲昭不利的,反而交代他們盡心盡力的附着皇帝,不要危及到雲昭。
  瞅瞅,這就是差距。
  相比之下,皇帝哪裏是要做明君?
  怕不是隻想做個任性妄爲的君主。
  心下吐槽不已,諸葛明還是不甘心放棄這大好的局面,苦口婆心,“皇上,八大家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,若是不趁現在乘勝追擊,這大好的局面就要大打折扣了。”
  “時間一長,就是給八大家休養生息的機會。”
  “到時候,師出無名,反而會讓八大家成爲弱者,朝廷成爲欺負人的那個,於朝廷名聲不利啊!”
  “最重要的是,到時候八大家掀竿起義,朝廷內憂外患,可就難了啊!”
  皇帝冷笑:“太師這話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?”
  “剛剛說時間拖久了,朝廷會師出無名。”
  “若是八大家真的掀竿起義,那就是亂臣賊子,朝廷爲何會師出無名?”
  “不痛打落水狗,就是朝廷的仁慈,朕的度量,怎麼會於名聲不利?”
  這話聽起來挺有道理的樣子。
  可諸葛明滿腦子都想的是皇帝有毛病。
  這麼會自鳴得意嗎?
  現在出兵,肯定是爲了打八大家一個措手不及啊!
  要哪門子的仁慈度量?
  重點是師出有沒有名嗎?
  重點是雖然商業戰打了兩三個月的樣子,可八大家從未想過以他們的勢力會輸得這麼慘,自然就沒有提前預測到會有謀反的可能。
  只要給八大家時間,就是給他們準備的機會,到時候對上就更難了。
  有簡單模式不走,偏要走困難模式嗎?
  諸葛明無奈:“皇上……只是不要給八大家休養生息的時間。”
  “這機會,真的很難得。”
  皇帝冷笑:“夠了,其實太師更想說,營造這樣的局面很難得吧!”
  “既然都是母后的功勞,母后怎麼不乘勝追擊?還要朕來出兵?”
  在御書房討論,在場的只有幾位重臣,皇帝說話也沒什麼好顧忌的。
  有誰還不知道太后嗎?
  終於體會到手握兵權的好處。
  如果沒有兵權,太后做到這一步,還需要徵求他的意見?
  直接出兵不就好了?
  “皇上,微臣覺得,出兵還需要從長計議,兵馬,兵器,護具,乃至糧草等等,都需要時間準備,哪能說出就出?”
  御史大夫是不想戰的代表人物:“何況,雲昭和平了這麼久,近些年又連綿天災,實在勞民傷財,這兩年,老百姓的日子好不容易纔過起來。”
  “又興戰的話,未必是幸事。”
  諸葛明等人心裏冷笑,這兩年好過了,都是誰的功勞?
  卸磨殺驢倒是挺快的。
  皇帝也認同這份觀念,打仗的消耗,他深有體會。
  林子凡鎮守邊關纔多久?
  他可沒少支援這,支援那的,仗沒打幾場,可銀子沒少花。
  “確實,朝廷不比八大家底蘊,真的打起來,朕也不知道還能不能顧忌邊關。”
  “沈丞相,你覺得呢?”
  沈丞相笑了笑:“皇上說得是,戰有戰的好處,也有戰的難處,還需要多加斟酌,斟酌。”
  諸葛明斜眼,這牆頭草,到底是哪邊的?
  沈丞相無奈,現在的皇帝明顯不能勸。
  因爲勸告的理由,無論怎樣都會提到太后這一年多來的功績。
  方方面面,波及太廣了。
  而皇帝面前,一提到太后的功績,他就要炸。
  所以,現在頭鐵的衝上去,實則不明智。
  萬一踩到了皇帝的痛腳,太后娘娘的人就會不斷損失,會很慘的啊!
  諸葛太師倒是孑然一身,什麼都不怕,他還有一家老小呢!
  不是他又想叛變了,而是這情況也需要審時度勢。
  瞅瞅歷史上一根筋死諫的都是什麼下場?
  貌似也並不能達到目的啊!
  皇帝挑眉:“沈愛卿說得也是。”
  “老師,最近朕忙得很,怕是沒空跟你學什麼功課了。”
  諸葛明:“……皇上說的是。”
  其實他並不想教,真的,簡直朽木不可雕也。
  好高騖遠,總是還沒學會跑,就想上天飛了。
  皇帝輕笑:“未免老師無事可做……正好朕有了皇子和公主,身爲太師,理應有教導之責,對不對?”
  聞言,御書房一片安靜。
  就連跟諸葛明只是這次的政見不一致,實際並沒有仇的御史大夫都不由得投去了一抹同情眼神。
  皇帝這是明目張膽的要架空和邊緣化諸葛明瞭啊!
  皇子?呵呵,最大的才半歲,需要老師教導?
  潛意思是讓諸葛明專心教導下一代,別理朝堂之事了。
  諸葛明不明意味的輕笑一聲:“皇上說得是,微臣遵命。”
  聞言,衆人,包括皇帝都愣了愣。
  這……不生氣嗎?
  還是說,這麼能僞裝?
  皇帝都已經做好諸葛明大罵御書房的準備了,沒想到這麼輕描淡寫的揭過。
  不由得陷入沉思,難道有什麼是他沒考慮到嗎?
  諸葛明抖了抖衣袖,就那麼告退離開了。
  在他看來,這事兒遲早會發生,真的來了,他也沒什麼好生氣的。
  在位的時候,他不帶一絲私心,雖然,皇帝從來不信。
  不在位了,他也終於得到解脫,也省得被皇帝氣死。
  反正,只要太后在,就算皇帝壽終正寢了,他也還能活着。
  不就是教導小皇子嗎?他巴不得呢!
  孩子纔是一張白紙,可比教皇帝容易多了。
  目送諸葛明大步離開,皇帝:“……”
  他發現,自己好像沒有預想的好心情,反而有幾分慌亂。
  想到前兩日做的那個無比真實的夢,皇帝臉色白了白,難道他真的沒能力做一國之君嗎?
  不,不會的。
  三大輔臣已經成了過去式,他不可能像夢境一樣憋屈。
  或許是跟母后撕破臉了,那日,皇帝夢到了母后差點死去的場景。
  不過,在夢裏,母后雖然也沒有喝下毒藥,也被氣死了。
  是真的死了。
  夢裏的他,以爲自己從此海闊天空,無人再掣肘,卻悲哀的發現,後宮兩位貴妃,一位賢妃就足以讓他翻不出什麼浪來。
  前朝更是慘烈,三大輔臣把持朝政,別說讓他發佈政令了,時間一長,連他說話的機會都沒有。
  那種真實的吐血憋屈感,醒來之後都還久久縈繞在心頭。
下一章